Day 29
2016. 4. 28
Paris
從住的幫浦街(Ru de la Pompe)就可以走到美術館Musee Marmottan Monet,在路上遇到一個老太太,問我瑪摩丹莫內美術館在哪裡?我說我也要去,所以我們就一起走去。我說我從來沒有聽過這個美術館,她說她是法國人也沒聽過。房東女孩蒂凡妮細心整理的必玩必看名單中,除了羅浮另一個就是它了。
瑪摩丹目前的主題展的是畫作裡出現的兒童,探討當時兒童出現表現在作品當中的意義等等。十九世紀以前作品裡出現兒童(肖像)多半是皇宮貴族裡的兒童,從不同階段的肖像可追溯成長軌跡,可從服飾看出權利與財富端倪;但到十九世紀,印象派的畫家們也紛紛畫起兒童,但兒童不再是被委請繪製的皇宮貴族對象而是自己的孩子。以前的畫像都是端坐、表情專注,印象派畫家畫的孩子們則多在戶外戲耍,表現出的不再是權力而是一種新氣氛下的家庭生活。
之於我最有趣不是這些畫作裡的細節觀察,而是同時看到莫內、馬提斯、塞尚、雷諾瓦等等畫家的小孩如何出現在他們的畫作中。當中提到「因為這些孩子面對的不是藝術家而只是很自然的在父親面前玩耍,所以他們並不知道父親(畫家)究竟在做什麼(目的),所以孩子們的表情就看起來格外輕鬆」,覺得很有意思。
關於因為不同的顏色使用與筆觸,我們很容易辨認出畫家風格,比如說這是畢卡索的、這是莫內的、這一定是雷諾瓦等等,我想畫家畫出的就是畫家眼睛裡看到的世界,所以才會有這麼多不同的畫布裡的世界呈現在我們面前。
有一幅畫是雷諾瓦畫他三個兒子在桌前玩著,有一行說明提及當時的他已經雷諾瓦已經不用擔心金錢的事,心情反映在畫作小孩臉部的表情上;到底是生活無虞才能創作更多更飽滿、還是要有辛苦的生活才能產生有能量的作品?我覺得創作天份與渴望應該是先產生才能談及到底是什麼影響了創作。
地下展室滿滿的都是莫內的畫作,當中有幅我想看的是莫內畫巴黎聖拉薩(St Lazare)火車站,這次在巴黎最經常轉車的地方就是聖拉薩,所以看到的時候很驚喜;我看著正冒著熱騰騰蒸汽的火車好一會兒;另外也很意外地,也看到了《日出》,是另一個驚喜。
步出美術館經過公園,遠遠望著春天的綠樹(春天來晚了)和盛開的櫻花,我想像現在如果要畫下這幅景色我會怎麼畫呢?
九號線轉搭十四號線到Pyramids站,和喬安約好到Verlet咖啡,之前拍下窗前滿滿的蜜漬橘子和橘皮只剩下一盒不到。幸運的吃到最後這部分裡的一小份,在很專注的一天之後可以享用這個覺得非常開心。